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内,银白色的剑道上,两位年轻选手正在激烈交锋,电花服闪烁,重剑碰撞发出清脆声响,裁判器亮起彩灯的瞬间,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,这是爱游戏平台2025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总决赛的现场,也是这项赛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。
十年历练,铸就国内击剑标杆赛事
2015年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悄然起步时,只有寥寥数百人参与,谁也没有料到,这项赛事会成为中国大众击剑发展的强大引擎,十年间,联赛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,举办了超过80场分站赛,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0万人次,成为亚洲规模最大、参与度最广的击剑俱乐部赛事。
“十年前,我们只有3个赛区,参赛人数不到2000人,联赛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区域性分级赛事体系,每年有超过300家俱乐部参与。”赛事创始人张军回忆道,“最令人欣慰的不是数字的增长,而是看到整个击剑生态系统的成熟。”
十年间,联赛赛制不断创新完善,从最初单一的个人赛,发展到如今包含个人赛、团体赛、接力赛和少年组的多元竞赛体系,赛事等级划分为A、B、C三级,让不同水平的选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技平台。
与联赛共成长:三位不同参与者的故事
从选手到教练:李梦的击剑人生
27岁的李梦如今是北京锐剑击剑俱乐部的教练,十年前,她作为第一批参赛选手站上了联赛的剑道。
“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,紧张得前一晚都没睡着。”李梦笑着说,“当时我19岁,刚接触击剑两年,在省内的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全国平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。”
李梦还记得自己第一场比赛的情景:手忙脚乱地穿戴装备,上场后不到三分钟就被对手击败。“那时候我才明白什么是人外有人。”这次经历没有让她气馁,反而激发了她更加努力训练的决心。
通过连续多年参加联赛,李梦的技术不断提升,最好成绩曾获得全国前八名,大学毕业后,她选择成为职业教练,带领自己的学生继续征战联赛。
“看着我的学生站在我曾经战斗过的剑道上,那种感觉很奇妙。”李梦说,“联赛就像一条纽带,连接着中国击剑的过去与未来。”
俱乐部创始人的视角:王建国的十年
上海锋锐击剑俱乐部创始人王建国是最早一批参与联赛的组织者,十年前,他爱游戏体育带着俱乐部的6名学员参加了首届比赛。
“当时击剑在中国还是相对小众的项目,俱乐部经营很困难。”王建国回忆道,“联赛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竞赛平台,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击剑运动中。”
十年间,王建国的俱乐部从最初的几十名学员发展到现在的超过500名注册学员,教练团队从2人扩大到15人,俱乐部在联赛中的成绩也越来越好,累计获得了30多枚奖牌。
“联赛不仅促进了运动员的成长,也推动了我们俱乐部的专业化建设。”王建国说,“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,我们不断完善训练体系,加强教练培训,提高管理水平,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整个击剑行业的发展。”
裁判员的见证:刘伟的十年执裁路
作为国际级裁判,刘伟见证了联赛十年来的每一个重要时刻,从最初需要借用专业队裁判,到现在拥有超过200人的专业裁判团队,他亲身经历了联赛裁判系统的建设过程。

“十年前,我们很多裁判对俱乐部选手的特点不太了解,执裁标准也不完全统一。”刘伟说,“通过十年的磨合,我们形成了一套适合大众比赛的裁判体系,还培养了一批专门执裁俱乐部比赛的裁判员。”
最让刘伟感到欣慰的是,联赛的裁判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,其中不少人曾经是联赛的参赛选手。“这种传承很有意义,他们既了解运动员的心理,又熟悉比赛规则,能够更好地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。”
联赛背后的数字与故事
十年间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数字:

超过10万人次参与,其中包括来自美国、法国、日本、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选手;
累计颁发奖牌超过1万枚;
最小参赛选手年龄6岁,最大年龄72岁;
赛事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全国击剑俱乐部数量从十年前的不足100家发展到现在的超过500家。
但数字背后,是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。
2022年,联赛设立了特殊组别,让视障选手也能够参与击剑运动,来自广州的视障选手小林在教练的指导下,通过声音判断对手位置,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场比赛。
“我永远忘不了裁判宣布‘开始’后,剑尖碰撞的声音。”小林说,“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和其他选手没有什么不同。”
联赛还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共同记忆,北京的李先生和儿子都是联赛的参赛选手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训练,互相指导。“通过击剑,我和儿子有了更多共同语言,这是比赛之外最宝贵的收获。”
技术创新推动赛事升级
十年来,联赛始终注重技术创新,2023年,联赛引入了5G+AR技术,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观看实时数据统计和虚拟技术分析,2024年,联赛开始试用电子裁判辅助系统,通过AI技术帮助裁判判断交锋情况。
“技术不是为了取代人工,而是为了提供更公平的竞赛环境。”赛事技术总监陈博士表示,“我们正在开发一套击剑训练数据分析系统,未来可以为选手提供更科学的训练指导。”
联赛的媒体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,从最初的简单图文报道,发展到现在的全媒体平台直播,累计观看人次超过5000万,2025年总决赛还首次尝试了元宇宙观赛模式,观众可以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比赛。
下一个十年的蓝图
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,联赛组委会已经制定了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。
“未来十年,我们将更加注重青少年击剑的培养,建设覆盖更多城市的地区性培训中心。”联赛秘书长张颖表示,“我们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,吸引更多国际选手参与,提升中国击剑的国际影响力。”
2026年,联赛计划推出校园击剑推广计划,让击剑运动进入更多中小学,联赛还将与职业体育机构合作,探索击剑运动员的职业化发展路径。
“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教育。”张颖说,“它教会人们尊重、纪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,我们希望通过联赛,让更多人感受到击剑的魅力。”
夕阳西下,国家会议中心内的比赛仍在继续,剑道上,年轻选手们挥汗如雨,每一次进攻、每一次防守都凝聚着无数小时的训练与准备。
看台上,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击剑爱好者,他们中有的是参赛选手的家人朋友,有的是击剑运动的热爱者,还有的是被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吸引的新观众。
十年,对于一项赛事来说,是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;对于无数参与者来说,是一段充满汗水与欢笑的成长旅程。
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十年,是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,是无数普通人通过体育实现梦想的见证,下一个十年,更多的故事还将继续在这条银白色的剑道上书写。